本文轉載自光明日報客戶端
“他們來了,我們心里就有了底氣”
從河南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轉移到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的140名患者中,病重、病危32人,還有40多名出生時體重不足1.5千克的新生兒患者,診療任務極為繁重。
作為一個以普通內科為主導的醫院,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很多醫生和護士平時很少接觸這類重病號。“一看見,頭都炸了,渾身出汗,不知道咋辦才好!”該院護士長馬衛回憶起8月15日剛接手任務時的情景,至今,仍感到心里一緊一緊的。
好在鄭大二附院支援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療隊的首批專家15日夜里及時趕到。“我們這次來的都是精銳部隊,醫療人員都是科室專家,護理人員有來自省腫瘤醫院的護士長陳妙蕊和鄭大二附院護理部的副主任陳曉娟帶領的是大多具有5年以上護理經驗的精英團隊。我們和商丘人民齊心協力戰疫情,不徹底戰勝疫情決不收兵。”鄭大二附院副院長、支援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療隊隊長李志業說。
據了解,鄭大二附院有著對外醫療援助的光榮傳統。2008年汶川大地震,該院是全省較早到達汶川進行醫療援助的醫院。2020年,鄭大二附院援鄂醫療隊大年初二就到達武漢。接到援助商丘的任務后,該院領導第一時間在院內工作群作戰前動員,號召大家踴躍報名。僅僅一個多小時,報名的人就遠遠超過了計劃人數。于是,李志業和其他院領導優中選優,精心挑選出了一批業務骨干。
李志業抵達商丘后,直奔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查房,摸底。眼前的困難,比想象的還要復雜:呼吸科35位病人中21位是重癥,意識不清,沒有家屬陪護,病人的喂飯、大小便的清理都需要護理,有些兒科病患情況更差。“小孩一扎長,有的身上還插著幾個管子,年輕護士都不敢摸,好幾個都嚇哭了。”五院兒科護士長高瑞霞紅著眼圈說,“看到李院長他們來了,我們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氣,一顆石頭落了地。”
“到了商丘,就要和商丘人民并肩戰斗;援助五院,就要和五院齊心攻堅,我們實現了真正的‘零磨合’。”擔任起五院執行院長的李志業說。為了和援商醫療隊搞好配合,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集合了所有能夠集合的人力、物力融入到援商醫療隊伍中,由援商醫療隊統一安排、調配。
專業人手不夠,怎么辦?8月16日深夜11點多,開過業務分析會后,李志業向河南省衛健委和鄭大二附院領導申請支援醫護人員。電話了幾秒,都接通了。答復果斷干脆:千方百計滿足一線需求。17日,由鄭大二附院47名醫護人員與河南省腫瘤醫院、鄭大三附院各30名護理人員組成的援商醫療隊全部到位。
在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援商醫療隊嚴格落實二級防護措施,全體工作人員圍繞確保院感措施落實到位、確保醫療救治質量安全、確保護理服務優質高效“三個確保”開展工作。為此,所有醫護人員進入病區都需要二級防護著裝,即需要戴N95口罩、面屏、防護服等。醫護人員4個小時一輪班,值班期間隊員不能喝水、不能如廁。出隔離區后,所有醫護人員的衣服都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似的,一擰,嘩嘩往下淌水。
診療任務非常繁重,很多醫護人員都是白天黑夜連軸轉。18日凌晨2點,一名新生患兒因心衰呼吸、心跳驟停。出急診的主治醫師周川立即展開搶救。直到4點,患兒才轉危為安。一夜未休的周川仍然堅持參加白天的臨床診療。
58歲的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張長玉教授每天都提前半小時到崗。中午實在困了,張長玉就在醫務室椅子上坐著瞇一下。“他每天從始至終都是工作狀態,而且沒有一點架子,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五院的護理人員,一說話就是笑瞇瞇的。”商丘市第五人民醫院內科主任王娟感動地說。
醫護人員4小時一輪班,夜里12點、凌晨4點這兩個時間點,最考驗人的意志。凌晨4點換班,一般凌晨3點半就要從駐地出發。“這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個人耽誤過一分鐘,都是提前10多分鐘到等車區。”鄭大二附院院管辦副主任張仲寧說。作為此次援商醫療隊的醫務組組長,張仲寧既要值班,還要參與各種協調、會商,每天夜里11點召開的業務會商會結束后,他還要對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并形成報送文字。
安排完各種工作,看完各種報表,基本已經凌晨1點了,這就是每天李志業的休息時間。
醫療人員晝夜不休,護理人員更是夜不解衣。特別是十幾個沒有陪護的重病患者,對他們,除了醫療護理以外,還有生活護理和環境衛生的清理,一天下來,很多人累得腰酸背痛。“有個別年輕的護士,自小在家都是‘掌中寶’,在鄭州也工作生活規范有序。在這里,工作量特別大,而且生活規律全亂了。”陳曉娟笑著說,“好幾個都哭了鼻子,但好在沒有一人退縮。因為,我們的使命和崗位在這里,我們就要和商丘人民一道戰斗到取得勝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丁艷 通訊員侯國勝)